8月15日,宜攀高速最長隧道——寧會隧道左洞順利貫通,標志著宜攀高速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,為寧攀段今年年底全線建成通車奠定堅實基礎。
寧會隧道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與會東縣交接處,為宜攀高速控制性工程之一,左線全長10299米,右線全長10251米,隧道最大埋深883米,于2020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,歷經五年建設攻堅迎來左幅貫通。
寧會隧道穿越了地質水文環(huán)境極其復雜的“地質迷宮”,全程深埋于巖溶發(fā)育區(qū)、富水層及斷層破碎帶之中,圍巖等級均為Ⅳ、Ⅴ級(隧道圍巖分為Ⅰ級~Ⅵ級,數字越大,圍巖穩(wěn)定性越差),面臨瓦斯、圍巖大變形及突泥等風險,多重不良地質災害共生。開工以來,寧會隧道累計遭遇巖溶、暗河及大規(guī)模突涌水40余次,隧道進出口日均涌水量超10萬立方米,施工難度和安全風險極大。
面對復雜地質,項目團隊構建起高效安全的風險防控體系。通過深化穿透式管理,確保各項指令及標準規(guī)范直通管理末梢;建立“長距預報+短距探測”動態(tài)預警體系,整合三維可視化檢探測、地質雷達、TGP地震波探測等技術,相當于為隧道施工裝上了“透視眼”和“預警雷達”,提前探測、精準定位隱性地質風險。
此外,項目團隊以科技創(chuàng)新為引擎,驅動施工建設綠色高效推進。研創(chuàng)多項配套施工技術,在行業(yè)中率先使用電動裝載機、電動挖機、電動罐車等綠色低碳設備,實現隧道全工序機械化低碳施工,累計減少碳排放約1.1萬噸。同時利用“川隧大模型”,構建超特長隧道綠色智能建造體系,實現隧道施工數字化再造。項目累計獲得綜合配套省級工法3項、實用新型專利13項、省級QC成果3項、發(fā)表國家級及省級論文11篇,為超特長隧道建造提供了寶貴經驗。
寧會隧道左幅貫通是全面建成這座萬米長隧的關鍵一步,截至目前,隧道右幅剩余518米,整體進度已達95%,預計今年11月實現全線貫通。2024年底,宜攀高速寧攀段起點至新街互通、會東北互通至止點金江樞紐互通共138公里已建成通車,結束了寧南縣、會東縣、會理市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,今年底寧攀段實現全線建成通車后,寧南縣至攀枝花市通行時長將由5小時縮減至2小時,涼山彝族自治州經濟發(fā)展將再添一條高速大動脈,對實現區(qū)域合作、鄉(xiāng)村振興、旅游發(fā)展等具有重要意義。